查看产业体系新闻 >

《中国煤炭报》:七彩人生照亮青藏高原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义海能源人群像

2018-06-12 来源:河南能源化工集团

七彩人生照亮青藏高原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义海能源人群像

来源:《河南煤炭报》 时间:2018.06.10 记者:郭义伟

核心提示: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有一群来自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煤亮子”,用15年创造了高原煤矿的奇迹。他们扎根青海的故事经由《中国煤炭报》报道后(2017年10月23日、10月25日,《党旗飘扬在世界屋脊——“义海精神”调查报告(上、下)》),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半年多过去了,这群“义海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过得如何?5月16日至20日,《中国煤炭报》记者来到义海能源,一探究竟。

1.红色:党旗下的温暖

“草原上的月亮,阿妈的目光……”5月16日19时10分,太阳仍顽强地不肯落下,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义海能源大煤沟煤矿,职工活动中心二楼传来了一阵雄浑的歌声,惊艳了众人的耳朵。

有着“男神”歌喉的是大煤沟煤矿企业管理科的卢建阳,他在歌声中度过了自己47岁生日,这已是他在大煤沟煤矿过的第8个生日了。从2011年开始,每一年的每个月大煤沟煤矿都会组织一次集体生日会,如今过集体生日的人越来越多,条件也越来越好。

这一天,和卢建阳同过生日的矿工还有14人,大家戴着生日帽,一起吃蛋糕、唱歌、做游戏。

“有家的地方就是天堂!”在一片掌声中,卢建阳唱完了这首《草原的月亮》的最后一句。对于这群远离河南1000多公里的“煤亮子”来说,煤矿就是他们的家。

大煤沟煤矿主持全面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王进军对这一点感触颇深。他是2016年10月来到大煤沟煤矿的,12月便在矿上过了一次集体生日。生日蜡烛的光照亮了他的脸庞,他下决心要进一步改善矿区生活条件,提高矿工生活质量。一年半后,他的头发从全黑变成了半白,肤色从小麦色变成了古铜色,矿区面貌则焕然一新。

在大煤沟煤矿矿区西北角,还留存着建矿之初的小房子,斑驳的墙面、破旧的小木门。旁边是一排排红色的新办公楼,楼前粉色的格桑花在阳光下舒展,见证着日子在一天天变好。

红色是大煤沟煤矿矿区的基本色,办公楼、宿舍区,包括主井、副井都是暖暖的红色。“这是党旗的颜色,代表着希望与温暖。”站在红色井架下,王进军笑得灿烂。

义海能源最初只有1个临时党支部、6名党员。经过15年发展,包括大煤沟煤矿、位于德令哈的公司总部和天峻义海木里矿区,如今已有18个党支部、265名党员。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党旗。在这旗帜引领下,高原矿区格外温暖。

2.黑色:在海拔3500米的矿井长啥样?

3500米,是大煤沟煤矿副井口的海拔标高,这是个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义海能源隶属于河南能源义煤公司,5月的中原大地已进入了初夏,但这里大部分时间还在10摄氏度以下。换好衣服,在义海能源前总经理高景杰的带领下,记者准备下井。这是高景杰在这里下的最后一次井。这个曾任大煤沟煤矿矿长的中原汉子,将听从组织安排回到河南,前往新的岗位。

大煤沟井工矿为主、副、风三条斜井双翼片盘开拓,井田大致呈单斜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质构造中等,为低瓦斯矿井。其副井斜长1100米,最大垂深400米。

亮堂的巷道、严密的锚网、庞大的机器,在多数义煤老职工看来,这里和老家的井下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缺氧的环境使在这里戴口罩更闷,但为了安全,他们谁也不敢摘。

此时是5月16日17时,45岁的掘进一队队长李运星正带班在工作面下巷掘进作业。40岁的赵书建在清煤。52岁的吴好运是跟班安检员,在查隐患。掘进巷道有点坡度,穿着1公斤重的矿靴上下有些累,不过吴好运已经习惯了。他想起家里80多岁的父母,在广东佛山做幼儿园老师的女儿,还有在中铁西安局工作的儿子,便觉得浑身充满力量。

同样充满力量的还有综采队采煤班班长肖东。今年40岁的他2010年自愿报名来到青海,瘦瘦小小的,却“一个人可以干十个人的活”。他最爱下井,每次在井上待3天就觉得头疼。

在肖东的记忆里,人生中最痛苦和最开心的时刻都是在这里。因为离家远,2012年父亲过世时,作为小儿子的他没能及时赶回去。最开心的则是多次领奖。勤奋努力的他在大煤沟煤矿入了党,当选为职工代表,出席了党代会,是义海能源的劳动模范。2015年,他被评为海西州劳模,公司安排他去海南休假半个月,可把他高兴坏了。2016年,他作为海西州优秀班组长还到太原参加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培训。

“跟别人差距大着呢,还有的学。”肖东说。他的手机里存着许多课件,包括《班组管理与心理学》《班组建设》等,每次出去学习,回来后他都把自己的收获和经历讲给矿上的兄弟们听,“好东西就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进步”。

3.橙色:拉起“第三极”生命线

5月16日21时,夜幕降临在了戈壁滩上。突然,大煤沟煤矿矿区东侧,一阵火光闪现,身着橙色救护服的义海能源矿山救护队迅速集合、列队,安装高倍数泡沫灭火机,送电开机,发泡灭火……这是一场高倍数泡沫灭火应急演练。

灭火过程不到15分钟,但这中间出了一点小插曲。高原昼夜温差大,此时的室外温度已低至零摄氏度,救护队员佩戴的面罩上布满了雾气,无法看清手上的仪器,只能摸索前进。演练结束后,救护队副队长李朝伟总结道:“以后要加强夜间训练,争取达到盲操水平。”

演练结束,也标志着救护队一天的训练结束了。这支32人的义海能源矿山救护队采取中队编制,下设3个小队,创立于2008年。

参与组建救护队的是今年50岁的张俊军,如今他已退出救护一线,只担任幕后指导工作。他曾是义煤矿山救护队的一名队员,参加过被誉为“完美救援”的支建煤矿淹井事故救援。和他一起来到义海的还有郭芳芳,他也曾是义煤救护队队员。

张俊军和郭芳芳原本觉得在这里建一支救护队没有太大问题,到了高原后才发现,仅日常训练时间就无法保证。在中原时,每天6时30分便开始训练,但在这里,训练必须根据天气来安排。每年4月前天气还太冷,8月后又进入了冬季,只能在夏天这几个月加强训练。缺氧也是个大问题。在家乡时,他们常参加万米耐力训练,在这里,2000米跑步训练都觉得十分吃力。

在高原,一切都得慢下来。走路要慢、说话要慢,以减少氧气消耗。可对救护队来说,慢是致命的。他们只能一点点地加强训练。

冬天不能出训时,便学习理论知识。开采基础、灾害防治等都是他们要学习的内容。41岁的队员徐瑞东原来是一名掘进工,进入救护队后,采煤、通风、机电等所有工种他都学了一遍。他是2010年3月加入救护队的。一个月后,玉树地震,他和包括藏族小伙田桑德在内的25名队友一起,驰行1200公里到达地震现场,作为第一支到达的煤炭系统矿山队伍参加了救援。

那一次,义海能源共有39人参加救援,五天五夜的抢险,转战了33个搜救地点,搭建帐篷306顶,解决了3000多人的住宿问题,为受灾群众抢救各类物资20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救护队队员大多数是河南人,所要忍受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愧疚之情比矿工更甚,因为他们休假的时间更少。23岁就来到义海,至今已8年的刘苏刚刚从生产科调到救护队,他的妻子姚岚是河南能源义煤记者站的一名记者,儿子只有2岁。为了支持丈夫工作,她曾放弃到省城电台工作的机会。记者拨通了姚岚的电话,她的声音很美,说起自己的梦想仍觉得遗憾,但并不后悔。妻子的爱让刘苏充满了干劲,目前他负责救护队的日常管理,正准备考取指挥员证书。

在记者发稿前夕,得知义海能源矿山救护队通过了国家一级救护队标准化验收。通过微信,李朝伟表示,他们将在这世界“第三极”上,克服一切困难,拉起一条高高的生命线。

4.绿色:在高原上播种希望

高原美吗?自然是美的。辽阔的天空,低低的白云,若隐若现的雪山。“想看绿色吗?到天峻办事处让你看个够!”随行的义海能源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国强对记者说。

这已是5月18日的下午,采访团正在前往木里矿区的路上。由于木里煤矿位于海拔4200多米的木里雪山上,采访团将在义海能源设置在木里山脚下天峻县城的一个办事处休整一晚。而办事处的职工活动中心,正是被誉为江南水乡的“高原花房”。

进入活动中心,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片绿色。硕大的八角金盘叶子轻轻摇动,仿佛在和人打招呼。向里走去,竹子、鸭樟木、观赏石榴、海桐、腊梅、石楠……各种各样的植物出现在视野中。水声传来,花房中心处有水流顺着假山而下,不远处,一身红衣的管理员张红正在喂养水池里的鱼群。

今年52岁的张红是2012年来到天峻办事处的,热情开朗,风风火火。义海能源天峻办事处负责人苗绍敏介绍,就在那一年的5月,职工活动中心建成,主体为三层框架结构,屋顶采取钢结构网架,总高度达15.45米。其中,活动室占地718.4平方米,包含兵乓球室、台球室、麻将室、健身房、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练歌房、羽毛球场地等。剩下的都是绿化空间,占地1156.8平方米,花房由玻璃罩罩着。

半道出家的张红对园艺一窍不通,而高原花卉种植本就要比平原地区难度更大。她翻阅了大量书籍,渐渐摸索出浇水的规律,夏天一天最少要洒5遍水,8月以后只洒两遍即可,还要3天打一次药。花房里的土是她从牧民手里买来的,每年都要更换。办事处在活动中心安装了暖气,这也方便了种植花草时调节室内温度。

“现在花房里共有50多种花,我最爱的是天堂鸟,花开时像一只鸟儿,可好看了。”张红说,除了鱼,她还养了白鸽、小鸟,利用休假时间将家里的葡萄移栽了两棵过来,“今年就能吃上家里的葡萄了。”

天峻办事处的花房在天峻县闻名遐迩,而在海西州,这个花房还不是最出名的,木里山上的植被恢复才是义海能源人创造的奇迹。

据义海能源纪委书记、天峻义海党总支书记马献超介绍,这项工程自2014年正式大规模展开,截至2017年,共种草复绿292.67万平方米,已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边生产排砟一边在砟山上植草复绿。“山上气温低,现在还只是有些微微泛绿,再过一个月,木里雪山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马献超说。

5.白色:守护者是最受欢迎的人

到达天峻的晚上,记者高原反应严重,发起了高烧,未能去成木里矿。来自平原的义海人大部分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特别是木里矿的职工。因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是这里最受欢迎的人。

2017年4月,50岁的义煤华兴矿业公司医院院长赵国宏和他47岁的医生妻子张荷玲来到矿上考察。此前,矿上只有从义马来的小诊所医生。

两人年纪都不小了,张荷玲不想再来,但赵国宏却十分坚持,并说服了妻子。5月,夫妇俩正式进驻木里山。从此,矿工们不必因为一场小感冒就往山下跑了。

2018年1月,一场流感袭击了木里矿,200多名矿工中了招。最多的一天,有十几人在他们的诊室里输液。好不容易流感平息,2月初,张荷玲就经历了从医20多年来最惊险的一次抢救。

一天早上,煤场管理中心煤质班的工人打来电话,说班上的邓红伟胸口剧烈疼痛。张荷玲连忙赶到职工宿舍,判断是急性心肌梗塞,决定把病人往山下送,并打电话给天峻县医院,请他们同时往山上走。

刚一出宿舍门,病人的心跳就停了!她赶紧实施心肺复苏,病人心跳恢复。救护车刚出矿区没多久,张荷玲正准备给病人输液,却发现液体上冻了,输液管里都是冰碴儿,病人已脸色发青。她当机立断,直接把强心针打进病人心脏,并连续做了20多分钟的心肺复苏,病人终于恢复了心跳。她自己因为太紧张也出现了缺氧症状。

现在说起这件事,张荷玲还是后怕。邓红伟后来在西宁心脑血管疾病专科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如今的他在天峻办事处任门卫,直言是张荷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矿区的白色守护者,除了医生还有厨师。

在高原,这也不是个普通的职业。现在,木里矿只有3个主厨,山上、山下、休假,三人轮着来。31岁的郏天翔有着10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这是厨师的职业病之一。到了高原,疼痛更加明显。每次休息时间,他都趴在床上做平板支撑,以此缓解疼痛。

高原气压低,饭经常煮不熟。高压锅是这里的基本厨具,连做面条也得用它。但面少了不好熟,面多了容易糊,每个来到木里的厨师都经历过从在内地的掌勺大厨到这里连面都煮不好的挫败感,每个人也都摸索出了自己的诀窍。郏天翔的方法是分开下面,山上有二三百人吃饭,他便分几次下,每次只煮固定数量的面,下的时候就要搅匀,以防坨在一起。这是他花了一周时间才摸索出来的。

高原含氧量只有中原的60%,平地走就像背一袋面,他每顿饭不知要颠那口7.5公斤重的大炒锅多少次,如今胳膊明显比在家的时候粗了。山上冷,刀锋利,手上常有伤口。最多的时候,山上包括面点师傅在内有9个厨师,他们就比赛看谁一周内手上伤口最少。他划了5条,排在倒数第二。

来木里4年了,去年郏天翔用攒下的钱在老家县城买了房,妻子带着2个孩子住到了新房子里。这个年轻人的愿望很简单,再多攒点钱,买辆车,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6.蓝色:因为纯粹,所以美丽

在从义海能源总部所在地德令哈去往大煤沟煤矿的路上,会经过一对有名的“情人湖”——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相传为一对恋人所化。远远望去,一片深深的蓝色,和高原上的蓝天一样令人心醉。

在义海能源,顶起半边天的女工们,也有自己的故事。

和郏天翔差不多大的张晨已经来到高原8年了,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她是义海正式招收的第一个本科女大学生,现在任销售部副部长,工作地点在德令哈。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义海举行的报告会上。她作为主持人,得体大方。在那场报告会的最后,是她用自己的故事,讲述如何打开销售局面,结尾话音一转,“我能克服得了一切困难,唯独克服不了对女儿的思念!”说完,泪流满面。

问她为什么留在义海?她说,这里艰苦,但机会也多,平台好。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职场达人,她觉得,比起在大银行工作的大学室友们,自己一点也不逊色。

和雷厉风行的张晨不同,有着大大眼睛的藏族姑娘金海兰是个温柔沉静的人。她是义海占五分之一的本地职工之一,是海西州下属的都兰县人,嫁到德令哈后进入了义海。

来之前,她听说这里本地人不多,担心关系处不好,到了之后发现大家都很热情可亲。她进入的是综合办,处理一些材料工作,她最佩服的人是李国强,因为他“文笔好,歌唱得好”。她不知道的是,这位“偶像”毕业于洛阳师专,学的就是音乐教育专业。李国强来到德令哈后,对蒙古族的长调十分向往,正在和蒙古族朋友学习这门艺术呢。

她最喜欢的活动是义海能源举行的读书会。读书会分线上、线下进行,线上建有微信群,每天20时30分张晨会推送一篇文章,由义煤电视台专业播音员示范领读,大家跟着模仿朗读,以音频形式发到群里,播音员老师点评指导。线下是每周末在职工书屋,大家聚在一起选一篇文章诵读。若遇到特殊日子,则会定一个主题,诵读,谈感受。这个活动很受欢迎。司机闫法明只要没有出车任务,天天都会参加。原本他的河南口音比较重,发音不准,后来改变很大,是群里有名的“进步之星”。

今年4月,金海兰去义煤总部参加党务骨干理论培训,学习了一周,都“有点不想回来了”,因为那里“风景美,树木多,空气湿润,连护手霜都没搽过”。她说现在想好好工作,攒点钱,休假时带着父母去河南旅游。

7.金色:丝路上的梦想,用爱和奋斗铸就

和湛蓝的湖水相映成趣的是湖边金色的芦苇,它们一起构成了画一般的高原世界。进入新时代,所有义海人都有一个金色的梦想,期望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历史机遇,打造千万吨煤炭基地,建设中国最美高原矿山。

这个梦想建立在大爱之上。

从2008年到现在,义海人年年冬天为海西州的孩子们免费赠送煤炭。海西州团委书记蒋冬梅感慨:“义海是河南的义海,更是海西的义海。”海西州工会常务副主席张海军更关注义海能源的班组建设。他将义海能源的经验,包括下井前的宣誓、安全亲情寄语、枕边一封安全信等,印成小册子,作为当地中小企业的培训教材,组织义海能源骨干班组长到其他企业手把手现场传授管理经验。

这个梦想也建立在奋斗之上。

从2003年建矿之初一直留到现在的“元老”不多了,义海能源安全生产部副部长盖丙国算是一个。

他是家里的“矿一代”,父母开的烩面馆在义马很出名,他却没有继承这门手艺,而是到了煤矿。最初来到高原有很多困难,没菜吃,曾经一个月每天3顿吃方便面和鸡蛋,后来条件慢慢好起来,他有很久都不碰这两样东西。

比他晚一年来到高原的赵海峰是“矿二代”,如今已是大煤沟煤矿的矿长助理兼露天矿矿长,负责露天矿的生产管理工作。他的父亲是义煤原北露天矿的老矿工。这个“家里最小、最不能吃苦”的孩子在高原一干就是14年。家里如今最黑的就是他了,几乎一年晒脱一次皮,他笑称自己是“金蝉脱壳”。每次休假回家,他都忍不住想回高原。

还有“矿三代”。义海能源党委书记、董事长段新伟便是其中之一。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到义海。2007年,39岁的他任义海能源副总经理兼大煤沟煤矿生产副矿长,保证2008年的正式投产。2017年年初,他再次来到义海能源,开始了在高原的第二次重任,这次组织上给他的任务是搞好义海能源的二次创业。

看着周围一张张洋溢着热情和干劲儿,带着高原独有印记的脸庞,感受着背后来自义煤、河南能源的支持,段新伟相信,打造中国最美高原矿山,义海人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