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您沿着走廊一直往前走,右手边第四个门就是神经内科。”4月15日早上8点,永煤总医院门诊大厅里人头攒动,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们正耐心解答患者的咨询,电子屏上“党建赋能医疗,服务守护健康”的标语显得格外醒目。
近年来,该院以“党建+”模式为引领,从质量筑基到学科突破,从技术跃迁到服务焕新,构建起“三维一体”的党建赋能体系,将红色基因融入医疗实践,交出了一份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亮眼答卷。
党建+医疗质量:红色基因熔铸质量标杆
“呼吸机高频通气!频率30次/分!”“地西泮5mg静推!”4月2日夜晚,该院急诊科抢救室里,科室副主任、共产党员胡光旭正带领团队争分夺秒抢救患者。
“只有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我们的党建工作才有生命力,否则就是空谈。”永煤总医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王传真表示。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业务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永煤总医院党委积极探索,借助“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五星”党支部创建等有效载体,将党的组织优势成功转化为提升医疗质量的强大动力。全院党员干部主动担当,带头向医疗质量重点指标发起攻坚。他们围绕疾病入组率、DRG总量等20余项核心指标持续优化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该院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2024年,该院重点病种和医疗质量、三四级手术占比持续提升,医疗纠纷明显下降。同时,2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成功开展,心律失常射频消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颈动脉内膜剥脱等高难度手术也常态化开展。
党建+学科建设:红色矩阵构建学科集群
“这个病例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介入与外科技术,建议多学科会诊。”在“刘建主任神经与血管外科介入专家团队工作室”,党员医师与专家正围绕几张CT片展开热烈讨论。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石,而人才培养则是学科建设的保障。为此,该院党委建立了“双培养”机制,即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两年来,通过该机制,11名业务骨干被培养成为党员;15名党员被培养成为业务骨干,有效带动了党建和业务工作的双促进、双提升。此外,该院还通过“党建+重点专科”模式,培育出普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等8个地市级及院级重点专科;新成立的中医科、睡眠医学科、医学美容科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眼科,党员牵头组建的市级质控中心,推动全市眼科医疗同质化水平提升。
“支部建在科室,党员冲锋在前。”外科第一党支部书记、普外科主任岳东亚带领团队开展胆道镜探查取石术等新技术,带动科室业务量突破新高。通过“党建+学科建设”,医院还引进数十名外院专家,形成“专家坐诊+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让学科建设既有“高度”更有“温度”。
党建+服务效能:红色纽带编织民生网络
“宝贝不怕,张开嘴,让叔叔看一下你的喉咙。”晚上7点的儿科诊室里,党员医生乔书华正在为就诊患儿检查。
“终于不用白天请假带孩子看病了!”年轻母亲王女士感慨道。为方便群众就医,该院儿科、康复医学科、口腔科等开设了夜间门诊,其中内科第三党支部推出的“夜间诊疗+床旁结算”服务,让夜间门诊量增加30%,出院结算时间缩短40%。
在“党建+服务机制”引领下,该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患者就医全过程:推行“病案通”一站式服务,让患者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门诊检查24小时出具结果、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仅让患者少跑路,更让患者少花钱;“无陪护病床”实现24小时专业化照护,肿瘤内科获评“全国CINV(化疗相关恶心呕吐)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称号;在“互联网+医护到家”服务中,党员医护人员组建专门队伍,两年完成居家服务百余人次,覆盖10个乡镇街道30多个社区,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在医学美容科,党员专家主动延长坐诊时间,让患者“少等一周,多一份安心”,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承诺。
“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持‘党建引领’这一重要法宝,以坚定的信念、不懈的拼搏,努力推动医院事业行稳致远。”永煤总医院董事长、院长朱景波的话语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