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海翻绿浪 又闻麦花香 ——焦煤宏云生态治理分公司复垦还耕记

2025-05-15 来源:河南能源

  5月12日,晨光初现,焦煤宏云生态治理分公司工程队副队长谢治国俯身察看新乡辉县冀屯镇马正屯村复垦区的土壤。在他身后,成片的冬小麦舒展着嫩叶,叶尖上的凝露折射着微光。

  据了解,马正屯村因多个采空区叠加形成阶梯状沉陷带,致使部分耕地出现渗水盐碱化问题;又因其处于生态敏感区,沉陷还引发了地下水系紊乱。此次通过分层回填、构建防渗隔离层等技术手段,成功破解了沉陷区“生态—生产”双重修复难题,不仅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也为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探索出实践样本。​

  为将绝产地恢复成高产田,谢治国跟随宏云生态治理分公司的技术人员先后前往山东临沂,以及安徽淮北、江苏徐州、河南平顶山等地的采煤塌陷区,考察学习土地复垦模式。他们在总结提炼共性技术和相关经验的同时,聚焦焦作-辉南地区采煤塌陷地特征,按照“一类一策、一矿一策、一地一策”的原则,制定差异化治理方案。

  “我们实践总结出网格式、条带式、充填式等治理措施,提出网格化精准复垦模式,将塌陷区划分为多个治理单元,通过泥浆充填工艺修复地裂缝。马正屯村采煤塌陷地就是充填式精准复垦模式的首个‘试验田’。”谢治国说。

  为给这片耕地“治伤”,谢治国依托无人机,运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化勘测。

  “经过后期处理,我们把无人机拍摄的万余张航拍影像融合形成三维模型,对田间的每条裂缝都进行了数字化标注,并得到一张厘米级精度的马正屯村采煤塌陷地正射影像图。”谢治国说,“有了这张图,我们就能找到‘病灶’;有了三维模型,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开刀’。”

  在厘米级精度数字建模的加持下,2023年10月,马正屯村耕地“充填式”治理的复垦方案正式确定。

  至此,谢治国和工程队几乎整日守在了这片地里,他们架设排水设备、安放排水管、修筑辅路、回填土方、平整土地……

  “这30厘米厚的熟土层是庄稼的命根子,挖土可得仔细点。”在马正屯村复垦区修复施工现场,谢治国指挥挖掘机司机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贴着未积水区“刮”出肥沃表土,以期更好保护土壤里的有机质。

  为了让复垦耕地恢复往日肥力,谢治国带领工程队采用分层推填和基底重塑工艺,开展“充填式”复垦。

  “我们采用泥浆回填法,沿着塌陷区道路两侧的林带和景观带进行充填,每铺50厘米厚的土就用重型机械碾压3次,确保压实度达到塌陷地修复施工要求。当复垦地面距离规划高程还有30厘米时,我们再把之前剥离的熟土铺上去,并利用旋耕机多次翻耕,实施耕作层精细化覆土。”谢治国说。

  2024年10月底,马正屯村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程竣工后,宏云生态治理分公司技术员张鹏宇第一时间对比了修复前后的数据:“咱们的数字正射影像显示,现在田垄比塌陷前还直三分。”

  谢治国弯腰随手抓起一把熟土搓了搓:“这土攥着成团,落地就散,比塌陷前的土质还松软。”

  当然,最开心的还是村民老李。采煤塌陷地重新变成了肥沃的耕地,老李激动地跑到田埂上不住张望:“以前这里坑坑洼洼的,庄稼种下去也活不成,每天发愁日子怎么过。现在可好了,修复后的土质比塌陷前还要好,又能接着种庄稼了。”

  去年播种时节,马正屯村的村民在复垦土地种下麦种。在麦苗破土而出的第三天,谢治国蹲在田间查看土地墒情。“这麦苗扎得稳、长得齐,说明地气彻底回来了!”谢治国搓了搓手里的土说:“你看咱们这125亩复垦地,种上庄稼后村集体每年大概能多挣20多万。不过最要紧的是摸索出了采煤塌陷区治理的新路子。现在焦作矿区正搞试点呢,既要让地里的收成稳当,又得保证耕地能长久用下去,这才是真本事。”

  据统计,2024年,宏云生态治理分公司累计完成749亩土地复垦,全年土地复垦项目收入800余万元,占全年营收的28%。

  这段时间,谢治国时不时就要到马正屯村复垦区看看。他说,他喜欢看连片麦田泛起的绿浪,更喜欢闻那久违的麦花香。